一种廉价高效的铬污染水体生物修复方法
铬是人和动物新陈代谢过程中必需的微量元素,但是超量的铬对人和动物具有明显的致癌、致畸作用(Shrivastava et al.,《Microbiology》,2002年第34卷1-7页)。饮用被含铬工业废水污染的水,可致腹泻、皮炎、胃部不适、肝脏损伤等中毒症状(Gardea-Torresdey et al.,《Archives of Enviromental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2005年第48卷225-232页)。同时,铬也是水体中一种普遍的污染物。水体中铬污染主要是三价铬和六价铬,来源于含铬矿石冶炼、电镀、制革及化工等多种行业。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均将铬列为重点防治对象(Zayed and Terry,《Plant and Soil》,2003年第249卷139-156页)。我国冶金和化学工业中每年大约排出20-30万吨含铬废渣(张瑞华和孙红文,《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4年第23卷第6期1192-1195页)。铬渣中的有害成分主要是可溶性铬酸钠、酸溶性铬酸钙等六价铬离子。由于这些六价铬以及它的流失扩散而构成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危害。其次是铬渣的强碱性危害。当铬渣在露天堆存时,经长期雨水冲淋后大量的六价铬离子随雨水溶渗、流失、渗入地表,从而污染地下水,也污染了江河、湖泊,进而危害农田、水产和人体健康,且不容易降解。因此,铬污染水体的修复是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现有的铬污染水体的治理方法主要有稀释法、换水法、混凝沉淀法离子、还原法、交换法和电修复法。这些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特别是在治理费用和二次污染等方面存在较多不足。植物修复技术(phytoremediation)是一种利用植物富集作用治理污染的一种新方法,由于其廉价、高效且环境友好等优点,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李氏禾是发明者在中国境内首次发现的铬超富集植物(张学洪等,《生态学报》,2006年第26卷第3期264-267页)。与普通植物相比较,李氏禾对铬污染有极强的耐受和富集能力,在水培条件下其叶片中的铬含量可高达5608mg/kg(Zhang et al.,《Chemosphere》,2007年第27卷1138-1143页)。并且该植物在湿生和中生环境中都能生长,其繁殖能力很强,生长非常迅速,一年可多次收割。因此,其在铬污染水体的植物修复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应用潜力。
华炬新产品研究所技术咨询委员会科研人员现推荐一项一种廉价高效的铬污染水体生物修复方法,该技术术对不同形态的铬均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能耗低、容易维护、铬去除率高、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可用于电镀、冶炼、皮革加工等铬污染废水的修复和污染治理,修复后的水质能够达到国家相关水质标准的要求,现将该一种廉价高效的铬污染水体生物修复方法及技术方案实施例介绍如下供研究交流参考:(611511 237493)
该项目由华炬新产品研究所技术咨询委员会多位专家根据目前国内该领域最新技术推荐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包括技术工艺、技术创新、技术配方、方法步骤及实例等方面的推荐,供同仁参考交流,鉴于技术配方的特殊性不接受退款,请根据需要斟酌后支付,谢谢。